秋意渐浓之时,来自中国、蒙古国、俄罗斯的近200名专家、学者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聚首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,参加中国外交部倡议举办的中蒙俄国际智库论坛。
此次论坛恰逢其时。6月23日,中蒙俄三国元首塔什干会晤期间,三国政府共同签署了《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》。作为“一带一路”规划建设的六大经济走廊之一,中蒙俄经济走廊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。推进中蒙俄务实合作的过程中,智库的政策沟通、民意联通作用正在逐步显现。智库不仅具有专业研究能力,也是政府和民众的桥梁。本次论坛,中国方面包括外交部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、中国社科院以及13个省市区的140位代表提交论文33篇;蒙古国方面包括蒙古国科学院和蒙古国国立大学等25位代表提交论文12篇;俄罗斯包括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等21位代表提交论文20篇。论坛为三方智库思想交流搭建起了重要平台,务实对话和深入交流,将促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行稳致远。
记者注意到,开幕式上,中蒙俄三方代表的致辞大多高屋建瓴,但在主题演讲和接受媒体采访时,大家都谈得相当实际。论坛虽是以“中蒙俄经济走廊:对接与拓展”为主题,也围绕“文化教育与可持续发展”“科技交流与合作”等议题发出了声音。如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局局长程国强提出,中蒙俄要重视三方的“软环境”建设。蒙古国科学院副院长道尔吉建言,中蒙俄三方可在17世纪初的“茶叶之路”上做文章。
陕西文学基金会理事长雷涛的发言以“‘一带一路’文化交流的要旨与路径”为主题。在他看来,古丝路起始于军事政治,伴随着商品贸易,兴于佛教和伊斯兰教传入,内化于文化交流,其表现形式是绘画、音乐、舞蹈、雕塑、诗歌、服饰、杂技、饮食文化等的相互传播与影响。
古丝路的一个个故事吸引了众多听者,雷涛等文化学者关于中蒙俄三国乃至“一带一路”文化交流的观点也赢得了与会者的一致认同:
自信与互信。只讲自信,不讲互信,就是剃头挑子一头热,不但于事无补,还可能增加猜疑。应该通过交流让双方的心都热起来。信任比金子更重要。
共守与共济。都不要打小算盘,有福同享,有难同当。前提是共同遵守原则与规矩。
共谋与共享。共同开创文化市场,然后做到“利益均沾”,尽量消解对于中国推行文化输出和价值输出方面的误读。
共识与包容。沿路各国的历史不同,文化体制、政策等都存在差异,要尊重这一事实。
中蒙俄三国是邻居,也是经济共同体,要使中蒙俄经济走廊这项工程开花结果,包括民心相通在内的互联互通正是关键。“文化交流应牢固树立既分享中国文化发展新机遇,也分享各国文化发展新成果的理念。要共同守护沿线各国历史文化遗产价值,共同促进人类文化的繁荣发展。全力合作,为文化创新、经济发展、政治互信和世界和平提供精神支撑。”雷涛说,通过交流进行文化心理的疏通,将为“一带一路”的全面合作奠定思想和精神基础。文化心理是维系民族文化特征、精神生活和生存方式的根本。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,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化安全问题,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性不可小视。
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、中国原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于洪君说,中国方面充分认识到并已明确指出,“民心相通”是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社会根基。中国主张在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时,必须传承丝绸之路的友好合作精神,广泛开展文化交流、学术往来、人才交流、媒体合作。要以精耕细作的方式,营造相互认知和认同的人文环境,厚植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民意基础。“我理解,做好‘一带一路’建设,必须长期坚持以政策沟通为先导、以民意相通为基础这样一种工作思路。” (记者 叶飞)